《Byen og havet》(暫譯名《城市與海洋》)一書獲得丹麥廣播公司2023年度文學大獎(DR Romanprisen)。小說像漢譯章節經丹麥出版社Modtryk授權發表。城市有合作意向的與海洋選出版社請聯繫Modtryk,或致信譯者:byenoghavetdk@gmail.com。摘不自己
文:Keld Conradsen
譯:黃照靜
第一章
那位年長的人為女士郵遞來一個驚奇。它在一個六月的而存微软OCR 源码傍晚悄然而至,就在我剛回到公寓的小說像時候。她記得我的城市姓名,她寫道,與海洋選並且通過谷歌搜索找到了我的摘不自己地址。她收拾舊物的人為時候找到一個故紙堆,我可能會對此有興趣,而存大多數是小說像信件,也有些別的城市內容。這些舊物和艾維德有關。與海洋選她是他的姑母,住在亨德里克彭脫皮丹大街,或許我還記得她。
我在對著大街的桌旁坐下,清清了喉嚨。我記得艾維德的姑母是沒錯,更令人驚訝的是她竟然沒忘掉我。我與艾維德本人多年來未曾聯絡,自從他駕船遠去。
那是和拉爾森講師爆出醜聞的同一時間。可能我是最後一個猜到這兩件事有所關聯的人。雖然艾維德和我是朋友,我結識他並不久,對他也談不上多麼了解。他這人有些神秘和異國情調,至少他的船是如此。艾維德那時住在城北頭的老碼頭,睡在一條三十五呎的帆船上。船是他某個時候在福堡買的,在夏天拖到一個島,擱在淺灘上。之後,bf算法源码他在一個船廠幹了一段時間的活,攢了些錢,又駕著帆船四處漂蕩了幾年,直到他到奧胡斯上岸去念建築學院的那天。
那艘帆船是一架纖細而敏捷的群島遊船,帶瑞典紅殼。奇怪的是,除了這艘船,艾維德不願在別的地方睡覺。無論他身在何處,天色多晚,他一定會設置航程回到碼頭。雖然他念的是建築學院,他顯然不需要磚頭和牆壁。有一回,他給我看了一個模型,是建築學院的作業。那是一座海灘上的博物館,由木棍和木塊建成,靈感來自於他去過的南部某個海島。島上的小木屋沒有圍牆,每個人都能看見彼此,黑夜降臨時,木屋裡的爐火亮起,就像在發光的照明場景之間走來走去。他的博物館沒有門,朝所有方向開啟。我問他,到了冬天,訪客如何取暖,又如何將沒票的人拒之門外?他只是聳聳肩,說人們可以自己進去。
那是我唯一一次在學校裡見他。我那會住在帕克學院裡的黃磚建築之一,樓宇老得就像大學裡的植物,走廊吱嘎作響。melis系统 源码宿舍談不上多麼便利,但有個小賣部,房間窗戶寬大,帶洗手池和露台,最緊要的是租金便宜。五年前,我母親剛去世,拋下我父親,我大姐和我。一年半前,我服完兵役後剛剛搬到城裡,開始念地質學。
對我來說那是個恰如其分的學科。我專業的名稱指的是對地球的研究,但它也可以是對時間和生命的歷史的研究,以及對未來無限時空的日常交接。地球的緩慢變化為我打開了另一個世界,它本來為我所有,但未曾掌握。
我還找到一份零工,在沿海公路邊一條名為Sibirien街道盡頭的燒烤店裡。這條街將港口和城市分開。燒烤店名為「海港之光」,從那兒到集裝箱港口還有幾條街,包括瑞典街,高地街,島國街和暖國街,右邊是倉庫,左邊是搖滾俱樂部,航海俱樂部和靠近城市的賭博遊艇港口。是我的一個同學從燒烤店老闆那幫我弄到的面試,他自己不幹了。老闆名叫比約恩,開著奶油色的梅賽德斯四處閒逛,要麼就是穿著風衣晃來晃去。他像獅身人面像一般沈默地聽我說完,mbr病毒源码點點頭,就給了我那份工作。燒烤店的大多數主顧都是港口工人,上下班途中來吃個牛排三明治,烤香腸或者什麼都有的熱狗。我很快學會了如何正確地搖勻可可奶,並且按食客的意思烹制牛排和薯條。
總的來說這得靠學。如果一個人不入流,或者丟人現眼,就會被以冠冕堂皇的奧胡斯方言審讀並打上標籤。有些人既矮且壯,有些人又高又胖,有些人步行或是騎車而來,有些人騎摩托或者開車來,喧鬧地停留在燒烤店旁的一個小礫石子地裡。有些人歡樂高昂,有些人一語不發,但所有人都穿著工裝。顯然是此般氛圍令艾維德選擇停駐在這港口。有一點是肯定的:吸引他的並不是港口南端那些新的招攬昂貴遊艇的五顏六色的小房子或食肆。
但我並不是在港口結識艾維德的。我是通過烏拉才認識他。我是在凌晨三點的天堂路上的「最後的咖啡廳」認識烏拉。她剛從建築學院的一個派對過來,我是和學院裡的幾個伙計從城裡開車過來。我們排隊的時候就在樓梯上對上了眼。我們兩個神志都不太清楚,大家都明白,彼時彼地,如果一個人遇到另一個人,既然沒有立刻伸出觸角,大概率是你們有著某種共識。然後烏拉和我在咖啡廳裡碰上了,開始交談,玩得很開心,ckfinder 2.3 源码然後一同離開。我們開懷大笑,在街上閒逛,最後來到她在費德里科山街上的公寓酒後亂性,直到第二天晚餐之前。我們醒來,看著彼此,兩人似乎都無悔意,直接了當地又開始敘舊。
可能就是這種單純成了我們繼續約會的基礎。之後,某個春天晚上,我們撞見了艾維德。我們剛在烏拉床上廝混了一下午,做完飯,難得地同時離開公寓。在去向通往城裡的弗萊德里克小巷的路上,壯士路的鐵路橋盡頭,他朝我們走來。烏拉朝他揮手,停住腳。他身後那間英文二手書店讓我不合邏輯地想起了都柏林,或者可能我以前就見過他,至少我覺得他很面善。日頭漸沉,右邊的狹窄街道通向鐵路窪地。艾維德身材高瘦,輪廓分明的臉龐上長著個大鼻子。他身著藏藍色毛衣和墨綠色帆布褲,褲袋上有縫線。烏拉介紹說他是建築學院的,艾維德,那個怪人,哈,哈,專門做酸不溜秋的項目,閱讀Sandemose[1] 和Hesse[2] 的著作,住在一條帆船上,環遊了世界。
艾維德點點頭。
「好吧,我還有事,」烏拉朝我咧嘴一笑,沿著鐵軌向前走去,艾維德和我站在原地。
「烏拉說你是念地質學的,」他說。
我點點頭,有點驚訝。我沒料到烏拉會在人前談起我。
「那麼你一定對太平洋知道不少。」
「大概知道點。」
「關於風,信風,無風帶,颶風。」
我又點點頭。我自覺對主風系統和大部分局部偏差和極端情況胸有成竹。
「你對於環礁也略知一二嗎?」
「我想算是吧。」
「那麼跟我解釋下,環礁是怎麼形成的?」
對於一個初次見面的人來說,這是個怪問題。但我盡力解釋,環礁最初是熱點[3] 上面的火山,隨著板塊移動穿過熱點,又隨著時間的推移熄滅和侵蝕,距離不斷增加,開始下沉入海。但是珊瑚沿著火山的邊緣生長,形成珊瑚礁的速度足以跟得上下沉的速度。最後,當火山沈入海平面以下時,便形成了一個像瀉湖一樣的環狀水域。
「火山為何會下沉?」
「因為當板塊被驅動到熱點上方,距離拉開時,底土變冷了。」
「是指大陸板塊?」
「或多或少吧。太平洋沒有大陸,它是個洋底板塊。」
艾維德點點頭,似乎肅然起敬。
「你去過環礁上嗎?」我問道。
「去過。」
「駕船去的嗎?」
「是的。」
現在輪到我欽佩地點頭。
「我想我以前見過你,」艾維德說。
「有可能,我在港口打工,燒烤店裡面。」
「海港之光?」
「對。」
「可能就是在那附近,」他說。我們彼此點點頭,就此無話,沿著自己原來的方向走去。
在八十年代讀Sandemose不太尋常。Sandemose是老古董,Sandemose屬於過去。但艾維德對於時代精神毫不在乎,而Sandemose寫過關於在大西洋航行和生活在遼闊草原上的故事。
「Sandemose的天空總是高遠,」他曾說。
我自己那時則在讀丹圖雷爾[4]。在跳蚤市場上的一箱舊書中,我發現了「業力牛仔」。除了喜歡他的詩歌之外,我還欣賞的一點是,儘管他不遺餘力地在展示自我,但這種炫技是以一種誠實的方式定期培植的。他也寫到了派克學院。
鳥兒鳴唱
在奧胡斯的
大學公園外
一輛綠色汽車駛過
但我的視線穿過窗外
看著樹
思考著一切
重要的
相關性
我完全知道他的意思。我可以想像,某個塵土飛揚的週日上午,詩人在大學宿舍的房間裡醒來,身旁躺著個女人,他起床,站在房間中央的某個地方,看著窗外,忽然被一切事物的相互關聯所震撼。
我自己就有這樣的體驗。我是在一週後和烏拉再次在一起的時候體會到的。她習慣於不請自來,走廊裡突如其來的腳步聲停在我家門口。然後便響起那富有個性的敲門聲,不等我起身,她便已打開了內外兩道門,其間隔著二十釐米,然後將門關上。她將手放在身後的門把手上,停下腳步,低頭斂眉,過不了幾秒鐘,我們就幹上了。
之後我們躺在沙發上抽菸。那天下午我看著窗外的樹木,鳥兒和天空,想到了那首詩,我沒看到任何意義,卻看到了某種聯繫。我收回目光,讓雙眼滑過世界地圖上方牆上有半點的碎布地毯,我的破舊辦公桌,黃色藝術海報和擺著我母親照片和書的架子,它們佔的地方比唱盤要多。我看著角落的洗手池,想著烏拉看到的是什麼,以及她是否會重複她的實驗。她是否會再次捨近求遠,去走道盡頭用洗手間,還是就用房間裡的洗手池解決問題?這可能在學院裡被取笑,這可能引人皺眉。烏拉在我講幹那事時被逗樂了,她絕對得試一試,而且第一次用洗手池就掌握了很好的技巧。但現在她會怎樣?這又有著什麼涵義?
我遞給她一個杯碟裝煙灰。
「艾維德是個什麼樣的傢伙?」我說。
「艾維德?」
她吸完最後一根煙,將它在杯碟上揉滅,抬頭看著天花板。她長吐一個煙圈,唱道:
「他不像其他人,他是為自己而存在。」
「此話怎講?」
「他這人是縫起來的。他不一樣。聽起來有點怪,但我想其實他不喜歡房子。講師們也不待見他那一套。」
「他真的住在一艘船上?」
「據我所知,是的。」
「他去過太平洋。」
「他哪都去過。他獨自航行了世界。真瘋狂。」
「他人和善嗎?」
「我想是吧。」
她突然轉向我,讓兩根挑逗的手指在我身上遊走。
「我想是的,我覺得是。你問這個幹什麼?你對他有意思?」她從側面戳著我。「你對他有意思?對他有意思?你其實是同性戀?」
「據我所知,不是。」
「我看也不是。要真是的話,我可火大了。」她笑了。「無所謂,反正艾維德也不是同性戀。」
她歪嘴笑著,任何意思都有可能。
「我幾乎可以肯定我能對此擔保。但是現在,現在我得撒尿了!」
註解
- Hermann Hesse
- Aksel Sandemose
- 熱點,在地質學上指地球表面長期歷經活躍的火山活動之區域。
- Dan Turèll
延伸閱讀
- 丹麥小說《城市與海洋》:大陸漂移學說的王子復仇記,一個唯物論的善惡報應故事
- 提出「大陸漂移說」、最終不幸遇難的科學界奇人韋格納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