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家安
上週哲學課,安起學生帶了一個有趣的司悖受哲始問題:
- 起司悖論
- 起司越多,洞越多
- 洞越多,論白起司越少
- 所以,馬非馬享起司越多,學思小廢起司越少
起司悖論之所以是考從全链路拓扑大屏源码悖論,因為它從看起來沒問題的物問前提出發,經過看起來沒問題的題開推論,最後達到非常奇怪令人難以接受的安起結論。當我們面對悖論,司悖受哲始我們面對的論白是這樣的問題:
- 這結論看起來有問題。
- 因此,馬非馬享這整串要嘛推論有問題,學思小廢要嘛至少有一個前提有問題。考從
- 但是物問,我們找不出推論有什麼問題,也找不出哪個前提有問題,太糟了!磁力吧源码
另舉兩個悖論例子:
- 白馬論
- 黑馬是馬。
- 白馬不是黑馬。
- 因此,白馬不是馬。
- 咖啡匙悖論
- 洗咖啡匙唯一的理由,是避免喝進灰塵。
- 咖啡濾紙可以阻擋灰塵。
- 我沒理由洗咖啡匙。
對許多人來說,這些悖論都不是問題,因為我們知道這些悖論的結論都是錯的,這樣就夠了。你難道會因為找不出白馬論的問題,就認為白馬不是馬嗎?你難道會因為找不出咖啡匙悖論的問題,就從此不洗咖啡匙嗎?不會嘛。所以這裡還有什麼問題嗎?
某意義上,這些問題就像網路分享的vbs弹窗源码那種「小廢物」小物,輕巧無負擔又有趣,並且欠缺實用價值。不過在我看來,要能享受哲學思考的樂趣,其中一條路徑,就是試著欣賞這類「小廢物問題」。
「小廢物問題」背後的趣味
對研究哲學和邏輯的人來說,上述悖論需要解決,並不是因為我們搞不清楚白馬是不是馬、咖啡匙要不要洗,或者起司和坑洞數量的關連,而是因為這些悖論的存在,顯示我們沒有百分百掌握自己到底是如何想事情的。
人的思考不完美,難免有模糊地帶,通常也難以輕鬆解決某些複雜的問題。但上述悖論並不模糊,体验网站源码也不複雜,理想上,我們的思維不應該光是碰到這麼簡單的題目,就出bug。若這些悖論看起來不合理,那它們應該確實有不合理之處,而我們可以藉由思維工具來除錯。
例如最簡單的「咖啡匙悖論」,被我的朋友一句話解決:「你喝咖啡的時候,喝的是咖啡豆的萃取物,不是灰塵的萃取物」。「咖啡匙悖論」的第一個前提是錯的,因為我們有另一個理由去洗咖啡匙:避免喝進灰塵的萃取物。
至於「白馬論」,以一些簡單版本來說,我們已經知道它的問題在哪:
在「白馬論」裡,總共有三個「是swing源码解析」,這些「是」可以有兩種詮釋:「屬於」和「等於」。但不管我們怎麼分配這兩種詮釋,都會得出有問題的論證,例如:
- 黑馬等於馬。(←錯了)
- 白馬不屬於黑馬。
- 因此,白馬不是馬。
或者:
- 黑馬屬於馬。
- 白馬不屬於黑馬。
- 因此,白馬不是馬。(←無法從上面兩個前提推得)
當我們取得上述進展,這並沒有讓我們的生活更便利,變成更好的咖啡師或馬匹管理員,但我們得到「把事情想得更清楚」的通達感受,還有成就感。
對我來說,支持人花費心力進行哲學思考的東西,就是這些感受。當你嘗試使用思維工具釐清思考並取得進展,你會相當開心,並且願意繼續嘗試。這些進展不見得能為生活帶來益處,但你藉由這些活動養成的好奇心、思考的習慣,以及思考的信心,會讓你成為樂於思考的人,這在社會上是珍貴的特質。「小廢物小物」帶來生活的樂趣,「小廢物問題」則帶來思考的樂趣,若你感興趣,下面這幾本書雖然並不主打「小廢物問題」但也都包含了這類樂趣:
- 在《來問問哲學家》裡,Ian Olasov記錄了他在紐約街頭跟路人討論的哲學問題,包括「植物會思考嗎?」、「對於喜歡雷根糖和不喜歡雷根糖的人來說,雷根糖吃起來是同一個感覺嗎?」,以及「你想做個蜻蜓的雕像,結果做出來像是蜜蜂,那它到底是蜻蜓的雕像還是蜜蜂的雕像?」。
- 在《我家有個小小哲學家!》裡,Scott Hershovitz分享他和自己小孩討論的哲學問題,包括「快樂有多重要?」、「為什麼體育競賽要用性別分組?」,以及「為什麼不能說髒話?」。
- 在《電玩哲學》裡,我討論了一些自己思考已久的問題,包括「電玩跟傳統遊戲有什麼不一樣?」、「若玩家總是受到設計師引導,那還有真正自由的遊玩嗎?」、「到底怎樣才算是開放世界遊戲?」
最後,本文開頭的起司悖論呢?起司悖論的問題在哪?你可以拉到文章最前面回顧一下,想想看,然後再往下看我的解法。
在我看來,起司悖論的問題跟「白馬論」類似,出於歧義:
- 起司越多,洞越多
- 洞越多,起司越少
- 所以,起司越多,起司越少
上述說法看起來很順,但其實(1)和(2)談論的不是同一件事情,因此無法推論出結論。若你用更仔細的措辭重寫這兩個前提,事情就相當明瞭:
- 「起司越多,洞越多」的意思應該是:給定起司上的洞的比例,當起司的體積增加,那麼洞也會增加。
- 「洞越多,起司越少」的意思則是:給定一塊起司,當這塊起司裡洞的比例增加,那麼起司的比例則會減少。
粗略來說,前者討論的是這樣的情況:桌上有一塊起司,接著,有人往桌上放了另一塊起司,若一塊起司平均有10個洞,現在桌上的起司上面總共有20個洞。而後者討論的是這樣的狀況:桌上有一塊起司,上面有10個洞,接著有人施展法術,往這起司上挖出更多洞。
雖然兩個前提看起來在討論同一件事(起司越多,洞越多╱洞越多,起司越少),但這只是歧義造成的假象。實際上這兩個前提討論的情況不相同,因此自然無法接在一起推論出結論。這就是起司悖論的真相。
本文經Readmoo閱讀最前線授權刊登,原文發表於此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馮冠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