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年来越发多见的家个家庭“团圆”故事中,认亲仪式往往是调研最激动人心的一幕。分别多年的认亲亲生父母抱着长大了的孩子痛哭,观众无不动容。故事但对于找回被拐儿童的宝贝家庭而言,认亲仪式却远非大团圆故事的家个家庭结局,反而常常是调研另一个心碎故事的开端——现实远没有想象中圆满,找到的认亲被拐儿童,出于种种原因,故事不少不愿回到原生家庭。
2021年7月,电影《失孤》原型郭刚堂历经24年寻子成功。之后,影视公众号百度网盘源码已经成家的儿子选择回到买方家生活。郭刚堂在接受采访时说,找到孩子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更有挑战的开始。他表示会尊重孩子意愿,“只希望他逢年过节能一块吃个团圆饭,照张全家福”。
也有家长在认亲成功后,再次和孩子失去联系。溯源码干燕窝一盒多少钱四川人桂宏正于2019年找到了丢失10年的儿子。儿子回家后,不愿和桂宏正交流,还把他拉入了微信黑名单。考虑到孩子的学业,无奈下,桂宏正又把孩子送回买方家。
从事地理学研究的西北大学教授李钢和他的学生,从2015年开始,五星上将副图指标公式源码通过和5名已认亲的被拐儿童(认亲时已成年)的访谈,试图理解被拐儿童的不同选择。在他们于2021年3月发表的论文《被拐儿童生命历程变迁与原生家庭融入研究——基于寻亲成功案例的实证》里,将融入情况分为了三种类型:主动融入型、自主选择型和犹豫隔离型。在李钢的调研里,成年被拐者主动融入原生家庭的案例很少,他估计,这一类型的布林线三线向上选股源码比例不足三分之一,“我目前接触到的屈指可数”。
“很复杂。”李钢说,孩子的回归意愿会因自身性格、个体经历,“养父母”和原生家庭情况等因素而不同。在他看来,情感的融入是个漫长的过程,不妨多给双方一些适应的时间。
近日,南方周末记者就相关话题和李钢进行对谈。
南方周末:怎么关注到拐卖儿童犯罪这个领域的?
李钢:我的学科背景是地理学,下面有人文地理学的分支,其下又包括犯罪地理学。最初关注到拐卖儿童犯罪是在2011年,微博上的大V和网民们自发发起了打拐行动。当时我检索相关信息,发现拐卖儿童犯罪的独特性在于跨地域,跨省甚至跨国的,所以一开始是从地理学的空间角度,来研究这一犯罪的地理特征。
南方周末:地理空间的研究外,怎么又开始研究认亲成功后,被拐儿童的原生家庭融入状况?
李钢:我做田野调查时参加过公益组织举办的寻亲大会。有一次大会上,有十几个家庭认亲,他们在台上都非常激动,抱在一起,哭得稀里哗啦。下了台,我无意中听到有个孩子跟母亲讲,“我还要回去上班,过年了再回来看你”。台上台下的反差强烈,这个场景对我的触动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