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vue性能优化方案
2.vue2和vue3区别
3.Vue原理依赖更新 - 源码版
4.从0到1,码层面Vue大牛的码层面前端搭建——异常监控系统(下篇来啦)
5.vue3源码分析——实现slots
6.Vue 右键菜单的秘密:自适应位置的实现方法
vue性能优化方案
代码层面的优化:
1、合理使用v-if和v-show。码层面v-if优先级高于v-show,码层面推荐在条件确定时使用v-if,码层面避免不必要的码层面sqlserver导入bi源码DOM操作。
2、码层面区分使用computed、码层面watch和methods。码层面computed用于计算属性,码层面watch用于监听数据变化,码层面而methods用于定义可调用的码层面函数,它们各自有特定用途,码层面使用时需注意。码层面
3、码层面避免v-for与v-if同时使用,因为v-for的优先级高于v-if,这会导致性能损失,影响渲染效率。
4、为v-for循环添加key。这有助于Vue的diff算法高效地识别差异,优化视图更新,提高渲染速度。
5、使用Object.freeze冻结数据。将数据冻结可避免响应式劫持,提高初次渲染速度。通过Object.freeze设置某些数据为不可变,从而在配置getter/setter时快速跳过。
优化用户操作体验:
6、实施防抖与节流。防抖与节流能有效优化用户操作响应,减少不必要的计算与渲染,提高应用性能。
利用缓存技术提升性能:
7、交易猫鲨鱼源码缓存常见组件,如tab页与导航栏。利用keep-alive缓存功能,避免频繁渲染相同的组件,提升性能与用户体验。
加载与优化:
8、实现懒加载。针对未出现在视窗内的,采用IntersectionObserver等方法延迟加载,减小初始加载时间。
9、压缩与雪碧图技术。使用image-webpack-loader压缩大,合并小图标为雪碧图,减少HTTP请求,优化加载速度。
路由懒加载与按需引入:
、路由懒加载提升首屏显示速度。当路由被访问时加载对应组件,优化首屏渲染性能。按需引入第三方插件与组件,减小项目体积。
项目打包层面优化:
1、提取公共代码。使用工具如webpack-bundle-analyzer生成可视化文件链路图,优化代码结构。借助CommonsChunkPlugin提取公共部分,减少重复加载。
2、减少冗余代码。使用babel-plugin-transform-runtime减少ES6转换为ES5的冗余代码,优化构建过程。
3、压缩与合并JS、CSS文件。群蚁站源码利用OptimizeCssnanoPlugin压缩CSS,开启optimization.minimize压缩JS代码。
4、实现tree shaking。设置生产模式与usedExports启用tree shaking,消除未使用的代码,减小文件体积。
项目部署层面优化:
1、启用gzip压缩。在前后端部署中,开启gzip压缩以减小资源大小,提高加载速度。在nginx中,通过设置Content-Encoding:gzip检查是否已启用。
2、部署静态资源到CDN。将静态资源部署到CDN上,利用CDN的全球分发网络提高访问速度。
3、设置合理的缓存策略。通过HTTP响应头cache-control与expires控制缓存行为,优化资源的复用与加载。
vue2和vue3区别
Vue2与Vue3之间的主要区别体现在几个关键方面: 首先,它们的双向数据绑定机制不同。Vue2依赖于ES5的Object.defineProperty和发布订阅模式,而Vue3则采用了ES6的Proxy API,通过proxy对象实时监听数据变化,提供了更高效的监控。 其次,实例化过程有所优化。Vue2在new实例时,所有组件都会被初始化,即使不使用,也会增加性能负担。相比之下,aqslock编程源码分析Vue3引入按需引入机制,如keep-alive和v-model指令,显著减少内存消耗,提升用户加载速度,提升用户体验。 语法层面,Vue2项目通常采用webpack构建,而Vue3则转向了vite构建,这反映了框架在构建工具上的更新。 获取props的方式也有所变化。Vue2直接在script标签中操作props,而在Vue3中,props传递是通过setup指令进行的,这反映出Vue3对组件编程方式的现代化改进。 最后,数据和方法的定义方式不同。Vue2基于选项API,而Vue3则引入了合成API,这标志着在编程模型上的革新,为开发者提供了更灵活的开发选项。Vue原理依赖更新 - 源码版
本文深入剖析Vue源码中的依赖更新机制,带你从源码层面理解这一关键概念。依赖更新是响应式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确保了数据变化时视图的及时响应。理解依赖更新,需要从依赖收集的背景出发,掌握其核心逻辑。
依赖收集是响应式系统中数据变化追踪的基础,它使得Vue能够在数据变动时,自动更新相关视图。此过程涉及基本数据类型和引用数据类型的收集,为依赖更新奠定了基础。
依赖更新的核心操作是调用`Object.defineProperty`的`set`函数。当数据值发生改变时,`set`函数被触发,教务系统ssm源码从而触发依赖更新。这一步骤是依赖更新的关键,实现了数据变化与视图更新之间的联动。
依赖更新的精髓在于通知机制。这一机制通过`dep.notify`函数实现,负责遍历依赖存储器,并调用`watcher.update`方法,以此触发视图的更新。`dep`是依赖存储器的核心,存储了所有与数据变化相关的监视器(`watcher`)。
了解`dep`和`watcher`的交互是理解依赖更新的关键。`dep`负责收集依赖,而`watcher`则在数据变化时触发视图更新。当数据变化触发`dep.notify`时,`watcher.update`方法被调用,执行预设的更新函数。这个过程涉及数据的重新读取、DOM节点的生成与插入,实现了视图的即时响应。
从Vue实例创建到初始化,再到挂载页面,整个流程中`watcher`的更新函数起到了关键作用。这个函数通常包含了视图更新的具体逻辑,如调用渲染函数生成DOM节点。虽然涉及的源码较多,但核心在于重新生成DOM节点,确保页面在数据变化时能够实时更新。
依赖更新的流程简而言之,包括直接调用`watcher.update`、执行渲染函数以生成DOM节点、以及更新DOM节点以完成页面更新。这一机制确保了Vue应用在数据变化时的高效响应,使得用户体验更加流畅。
理解Vue依赖更新不仅有助于深入掌握Vue源码,还能提升开发者在实际项目中的应对能力,特别是在复杂应用中处理数据变化与视图更新的关系。通过细致分析Vue源码,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这一机制在实际应用中的实现细节与优化空间。
如有任何描述不当或疑问,欢迎在后台联系作者,共同探讨Vue响应式系统中的依赖更新机制。
从0到1,Vue大牛的前端搭建——异常监控系统(下篇来啦)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异常如何进行上报和分析。首先,异常上报的方式通常采用动态创建标签方法。这种技术无需加载任何通讯库,且页面无需刷新,类似于百度统计和Google统计的埋点机制。动态创建一个img标签,浏览器即会向服务器发送get请求,将需要上报的错误数据通过querystring字符串形式传输至服务器。
除了动态创建标签方式,我们也可以选择使用Ajax上报错误。上报数据时,核心信息是错误栈,它包含了错误发生的位置(行号、列号)和错误信息,对于定位错误至关重要。在上报前,需将对象序列化为字符串,并进一步转换为Base格式,以便于在网络通信中传输。后端则需执行反向操作,将Base字符串转换回JSON对象,进行错误的接收和处理。
在项目开发中,使用Vue3.0新语法,从源码层面分析Vue3.0的响应式vDOM架构,仅需三天时间即可实现项目开发。异常上报后,需要建立一个后端服务进行接收和处理。以流行框架eggjs为例,我们可以搭建eggis工程,编写error上传接口。通过在app/router.js中添加路由和在对应的controller中实现错误数据的接收和记录,例如使用fs写入日志文件或借助log4js等成熟的日志库进行日志记录。
进一步,可以利用Webpack插件实现sourcemap的上传,以实现混淆压缩代码的还原。创建Webpack插件并加载插件配置,通过读取sourcemap文件逻辑,将sourcemap上传至服务器。此外,可以使用source-map插件简化此过程,进一步优化代码还原效率。
对于异常分析,一个关键步骤是解析错误栈。考虑到此功能的实现涉及较多逻辑,将其开发为独立函数,并使用Jest进行单元测试。首先搭建Jest框架,创建stackparser.js文件和测试文件stackparser.spec.js。通过Jest,可以实现对错误栈的解析和代码位置转换为源码位置的功能。运行测试后,实现解析方法,最终将源码位置记入日志,以实现错误分析的可视化。
在异常监控系统中,可以考虑使用Fundebug或Sentry两种开源框架,以实现更全面的错误监控与管理。Fundebug专注于多种线上应用的实时BUG监控,而Sentry则是一个开源的实时错误追踪系统,支持多种语言和框架,提供与其他流行服务的集成方案,如GitHub、GitLab等。在项目管理中,逐步引入Sentry进行错误日志管理,可以提升问题修复效率和用户体验。
总结而言,通过本篇文章的介绍,我们构建了一个异常监控系统的MVP(最小化可行产品),包括异常上报、后端接收处理、错误日志记录以及异常分析等功能。未来,可以进一步升级错误日志分析与可视化,采用ELK等工具,实现更高效的错误管理。发布和部署阶段,可以考虑使用Docker等容器技术,提高项目的部署效率。最后,如果在开发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我会及时回复,共同推动项目进展。
vue3源码分析——实现slots
Vue3源码深入解析:揭秘插槽实现机制
插槽在Vue3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它们是组件化开发中的重要特性。让我们通过源码探究,如何在模板中运用和实现各种类型的插槽:普通插槽、具名插槽以及作用域插槽。首先,理解模板中的插槽调用方式是关键,它会转化为render函数中的h函数,生成vnode对象,再通过特定属性(如default)访问。
为了深入理解,让我们从基础用法开始。在组件实例中, slots的default属性就像一个容器,存储用户未传递的插槽内容。为了测试,先准备DOM环境,然后进行实际操作。
通过测试用例,我们可以发现问题并进行编码解决。具名插槽的特性在于支持多个插槽,并且可以为每个插槽指定特定的名字。实现时,只需在renderSlot方法中传入相应名称即可。
作用域插槽则更为灵活,它允许在slot内部传递数据,且数据仅限于该slot范围内。通过测试用例,我们发现如何在代码层面处理数据共享问题,以确保插槽的局部性。
至此,通过一步步的编码实现和测试用例分析,我们已经掌握了插槽的完整工作原理。无论是普通插槽的简单调用,还是具名插槽的命名处理,以及作用域插槽的数据传递,都得到了全面的掌握。整个开发流程顺畅,测试用例也完美通过。
Vue 右键菜单的秘密:自适应位置的实现方法
当你浏览网页时,是否曾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右键点击元素时,弹出的菜单因为屏幕边缘的遮挡而难以查看或选择内容。
本文将由前端专家渡一前端子辰老师带你深入理解如何通过简单方法解决这个问题。菜单的选项并非固定,而是根据元素和场景动态生成,这就需要我们巧妙地调整其位置。
问题的核心在于找到菜单在视窗中的合适位置。当宽度或高度无法适应时,我们采取相应的策略:如果宽度不足,菜单向左移动;如果高度不足,菜单贴合底部。如果两者都不满足,就同时应用这两种方法。
在代码层面,我们需要让鼠标的坐标、视口大小和菜单尺寸都成为响应式的。为此,我们可以创建函数来监测视口大小的变化,并利用自定义指令监听菜单大小变化。这样,菜单的位置就能随着环境变化而调整。
通过实操,我们成功地实现了自动调整菜单位置的功能,避免了遮挡问题,提升了用户的操作体验。虽然还有样式、动画等可优化之处,但这个基础功能已经足够实用。
这篇文章来自渡一公众号的深入技术分享,如果你想了解更多此类内容,不妨关注我们。感谢你的阅读,期待你的反馈和分享,一起探讨前端技术的无限可能。
2025-01-06 10:42
2025-01-06 10:40
2025-01-06 10:10
2025-01-06 10:03
2025-01-06 09:58
2025-01-06 08:58
2025-01-06 08:41
2025-01-06 0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