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带你学会使用YOLO及Opencv完成像及视频流目标检测(上)|附源码
本文旨在帮助读者掌握使用YOLO和OpenCV进行图像及视频流目标检测的源码方法,通过详细解释和附带源码,解析让学习过程更加直观易懂。源码
在计算机视觉领域,解析区块链游源码目标检测因其广泛应用,源码如人脸识别和行人检测,解析备受关注。源码YOLO(You Only Look Once)算法,解析由一位幽默的源码作者提出,发展到现在的解析V3版本,是源码其中的佼佼者。YOLO作为单级检测器的解析代表,通过一次扫描就能完成对象位置和类别的源码预测,显著提高了检测速度,尽管在精度上可能不如两阶段检测器如R-CNN系列(如Faster R-CNN),但速度优势明显,如YOLOv3在GPU上可达 FPS甚至更高。
项目结构清晰,包括四个文件夹和两个Python脚本,分别用于处理图像和视频。通过yolo.py脚本,我们可以将YOLO应用于图像对象检测。首先,确保安装了OpenCV 3.4.2+版本,然后导入所需的库并解析命令行参数。脚本中,通过YOLO的权重和配置文件加载模型,接着对输入图像进行预处理,利用YOLO层输出筛选和非最大值抑制(NMS)技术,最后在图像上显示检测结果。
尽管YOLO在大多数情况下都能准确检测出物体,但也会遇到一些挑战,如图像中物体的模糊、遮挡或类似物体的混淆。通过实际的大麦户淘金源码检测示例,可以看到YOLO在复杂场景中的表现。了解这些局限性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使用YOLO进行目标检测。
要开始实践,只需按照教程操作,通过终端执行相关命令,即可体验YOLO的图像检测功能。对于更深入的学习和更多技术分享,可以关注阿里云云栖社区的知乎机构号获取更多内容。
darknet序列解读一:框架构成
darknet项目工程结构包含了多个文件夹,包括3rdparty、cfg、data、files、include、pre-train-weighted、scripts以及src。3rdparty存放第三方库;cfg文件夹内存储各种配置文件,如网络配置文件和data配置文件;data文件夹类似标准C工程中的resource文件夹,用于存放数据,如voc数据集;files文件夹是我自己添加的,用于存放对darknet某些具体细节代码的详细说明;include文件夹存放darknet头文件,主要针对win系统;pre-train-weighted存放预训练权重文件;scripts存放一些脚本文件等;src文件夹是整个项目的核心,存放所有源代码,包括各种网络层结构和重要工具函数。
darknet框架的整体结构遵循一个固定流程,其核心代码逻辑可以简要表示为:网络配置文件中定义的batch和subdivisions参数用于将batch数据拆分成subdivisions份,在数据加载时一次性加载batch个数据,但在进行前向传播和反向传播时,每次仅利用batch/subdivisions个数据。这种设计旨在减轻GPU显存压力并实现类似大batch更新的效果,但与一次性处理所有batch数据存在区别,尤其是BN层的计算。
darknet框架的所有功能入口位于src/darknet.c文件中的main函数,支持目标检测、RNN和分类算法。虽然run_yolo()和run_detector()看似不同,源码加法规则实际上它们是同一功能,这是为了兼容旧版darknet框架。对于darknet来说,其核心在于yolo算法,尽管它支持分类任务,但由于数据增强操作有限,且与Python第三方库相比,darknet自身携带的增强操作不够丰富,训练分类网络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推荐使用如pytorch框架进行图像分类任务。解读时,主要聚焦于检测算法,并详细解析了整个训练过程,包括解析配置文件、构建和初始化网络、加载数据以及训练网络等关键步骤。详细过程将包括对数据加载、网络初始化、数据增强、前向传播、反向传播以及参数更新等部分的深入分析。
本次解读涵盖了darknet框架的整体结构、核心设计原则、功能入口及其在目标检测任务中的实现细节。后续解读将更具体地分析darknet如何解析网络配置文件并初始化网络,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理解darknet框架的视角。
YOLOv5系列(十三) 解析激活函数部分activations(详尽)
YOLOv5系列的十三篇文章深入解析了模型中的激活函数部分activations,实验集成了近年来备受关注且效果优良的激活技术。源码和注释文件已上传至GitHub,yolov5-5.x-annotations,方便大家在自己的项目中进行尝试。
激活函数的选择对模型性能至关重要。ReLU曾因其简单高效而受欢迎,但存在Dead ReLU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送礼溯源码燕窝Leaky ReLU、PReLU和RReLU被提出,它们在负区间给予微小斜率,避免了ReLU的神经元坏死。Swish/SiLU通过自动搜索技术寻找最佳激活函数,虽然原理不明朗但效果显著。Mish则是一种自正则化的非单调激活函数,具有良好的性能。
新近的FReLU扩展了ReLU和PReLU,通过2D漏斗条件增强空间敏感性,提升了视觉布局捕捉能力。AconC和meta-AconC基于ReLU的理论推导,提出了动态适应线性非线性的ACON系列和meta-ACON,进一步优化了模型表现。DyReLU,尽管未在源码中,因其独特性和效率也值得留意,但参数过多可能限制其应用。
总的来说,这个文件提供了丰富的激活函数选项,其中DyReLU和meta-AconC因其独特性可能成为值得尝试的热点。如果你对这些新型激活函数感兴趣,不妨将其融入你的项目,观察它们对模型性能的提升。
YOLOV5S 6.0 模型结构解析
yolov5作为广为人知的通用目标检测方法,其版本不断迭代,现已达到6.0。相较于之前的版本,6.0在结构上存在一些变动。由于yolov5解析config的代码较为抽象,调整连接结构变得较为复杂。本文旨在提供yolov5s 6.0的模型结构示意图以及相应的常规代码实现。
yolo模型主要包含以下几部分:
详细分析和代码实现将在下文中展开。
为了简化ONNX图,建议使用onnx-simplify工具,避免电路图的自用低吸源码干扰。yolov5源代码中可通过export.py输出简化后的ONNX图,使用netron打开,结构清晰可见。
对于yolov5s 6.0的代码结构,虽然整体设计简洁,但在初始转换阶段,对于对齐每层输出结果的调整花费了较多时间。代码命名方法为N_1,2,3,此处的命名方法在实现中可能显得冗长,但最终验证结果已得到确认。
详细代码实现和解析将在后续部分进行深入探讨。
MindSpore从Pytorch迁移至MindSpore——数据处理(实战篇)
在转换至MindSpore的数据处理领域,我们首先回顾了从Pytorch迁移至MindSpore的基本概念与方法。这里以Yolov5源码作为实例,深入解析数据集导入和处理的迁移过程,展示MindSpore与Pytorch在数据加载方面的差异与优劣。
在Yolov5的Pytorch源码中,数据集导入主要依赖于`create_dataloader`函数,其中包含了数据集的创建和数据加载器的创建。重点观察了`LoadImagesAndLabels`类的实现,该类负责图像的导入、预处理以及数据集的相关操作。其中,`__getitem__`函数对图像进行各种变换,包括但不限于mosaic、mixup等,而`albumentations`库的使用体现了其在图像处理效率和全面性方面的优势。对于这些函数,直接使用即可,无需迁移。
在MindSpore中,我们采用了一种更加灵活和高效的数据处理策略。为了简化参数管理,直接在初始化函数中设置超参数,并通过字典管理图像变换方法,显著提高了代码的可读性。针对`len`函数和`getitem`函数的实现,我们明确指定了哪些列在获取单个样本时返回,以及在组合成批次时应返回的列,进一步优化了数据处理流程。
尽管迁移过程在模型导入、流程控制等方面仍有待深入探索,但通过上述实例,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MindSpore在数据处理方面的独特优势和灵活性。与Pytorch相比,MindSpore提供了更为高效的数据加载和处理机制,这有助于提升模型训练的速度和性能。
迁移过程中,我们关注于关键数据处理模块的改进与优化,以确保模型在MindSpore环境下的高效运行。通过比较Pytorch与MindSpore在数据集导入、处理方面的差异,我们可以发现,MindSpore在实现类似Yolov5算法时,不仅提供了与原生环境相媲美的功能,还通过优化数据处理流程,进一步增强了模型的训练效率。
总结而言,从Pytorch迁移到MindSpore的数据处理过程中,关键在于理解两者在数据集导入和处理机制上的异同,并据此调整代码,以充分利用MindSpore在数据处理方面的优势。这一过程不仅为Yolov5算法的迁移提供了实际的指导,也为其他模型在MindSpore环境下的实现提供了参考与借鉴。
YOLOv7(目标检测)入门教程详解---检测,推理,训练
本文将深入探讨YOLOv7在目标检测领域的应用,从环境搭建到实际操作进行全面解析。首先,我们回顾了前一篇文章的内容,强调了已安装完毕的YOLOv7外部环境,为实战检测、推理和训练阶段铺平道路。
进入实战阶段,我们通过GitHub链接下载了YOLOv7源码,确保代码的最新性和兼容性。下载后,我们使用cmd命令行工具进入源码目录,并激活所需的虚拟环境,通过安装命令确保所有依赖包得以顺利部署。这一步骤确保了我们具备了执行检测、推理和训练操作所需的全部软件环境。
接下来,我们专注于检测功能的实现。通过在虚拟环境中执行特定命令,我们启动了检测过程。值得注意的是,检测过程支持GPU和CPU两种设备选项,这取决于我们的硬件配置。利用GPU进行检测能显著提升处理速度,尤其是在大规模数据集上。
在完成检测后,我们能够通过访问特定目录下的结果文件夹,查看检测结果。这些结果展示了YOLOv7在目标识别和定位上的高效性能,直观地反映了模型的检测能力。
转向训练阶段,我们遵循了详细的步骤,包括数据集的准备和预处理,以及训练配置文件的编写。我们使用了特定的软件工具进行格式转换,确保数据集符合YOLOv7模型的输入要求。接着,我们配置了训练所需的参数,并使用python命令启动训练过程。经过一段时间的迭代优化,我们得到了训练结果,并从中挑选出最优权重文件用于实际应用。
推理阶段,我们借助已训练的模型对新数据进行处理,这与检测阶段的过程相似,但关注点在于模型应用的实际场景。我们创建了专门的文件夹用于存储待处理的和视频,然后通过简单的命令行操作,实现了模型对这些数据的高效处理。
最后,我们对整个流程进行了总结,强调了YOLOv7在目标检测领域的强大性能和灵活性。尽管本文主要关注于Python环境下的实践,但对于希望在C++环境中应用YOLOv7的读者,后续文章将提供额外的指导和资源。总体而言,本文旨在为读者提供全面、深入的YOLOv7实战指南,帮助其在实际项目中高效利用这一先进的目标检测工具。
基于YOLOv8模型的头盔行人检测系统(PyTorch+Pyside6+YOLOv8模型)
基于YOLOv8的头盔行人检测系统,结合PyTorch和Pyside6技术,是一个深度学习驱动的智能系统,旨在日常生活中的头盔行人检测与定位。系统利用YOLOv8的先进算法,支持、视频、摄像头等多种输入方式的检测,同时提供可视化结果和导出功能。前端界面由Pyside6构建,具备导入和初始化模型、调整置信度和IOU阈值、图像上传与检测、结果展示与导出、视频处理等功能。该系统适用于初学者,代码详尽注释,源码可从文末链接获取。
系统核心是YOLOv8,一个强大的目标检测模型,它以高效和准确性著称,能够适应多种硬件平台。通过与Pyside6的集成,系统界面简洁,操作直观,包括模型选择、配置调整、图像上传检测、视频处理和摄像头输入等。此外,系统还展示了精度和鲁棒性的关键数据集,以及关键代码片段的解析,确保了模型在复杂环境下的良好性能。
Pyside6的选择使得界面设计更高效,用户可以方便地进行头盔行人检测,而且在训练和测试阶段,通过精心设计的参数和数据增强,模型在验证集上的表现优秀,具有较高的精度和召回率。本文提供了一个完整的YOLOv8头盔行人检测系统案例,包括训练、测试和界面设计,对于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具有参考价值。
如何确定yolo系列算法中的anchorbox数量?
本文旨在解析YOLOv5在anchor编码(label assign)方式上的特点,解答如何确定其中的anchorbox数量。YOLOv5的代码在追求性能的同时,存在不易理解的部分,例如使用大量单字母变量。其label assign方式相较于YOLOv2~v4,有着显著变化,一个物体(Ground truth)可以被分配至多个anchor,并可能出现在不同检测层中。
在YOLOv5中,分配GT到anchor的过程看似简短,实则复杂。核心在于理解一个物体是如何被分配到成千上万个anchor上的。通过观察源代码,可以看到,一个物体仅与三个anchor进行匹配,满足特定条件的比值(通常在1/4至4之间),这个物体就能被分配到该anchor上。
具体实现中,通过过滤GT数组,仅保留与当前检测层的三个锚点匹配的GT。然后,通过比较物体中心点在网格中的位置,判断其应分配到网格的四个象限中的哪一个位置。这一过程涉及到网格的长宽、GT坐标以及网格内的偏移量,以确定物体的相对位置。最终,通过代码的执行,实现了GT的精准分配到anchor上,构建了复杂的预测模型。
YOLOv5中anchor的分配不仅基于物体与锚点的匹配,还考虑到物体在网格中位置的精确度,通过向两个方向扩张预测范围,确保了预测的准确性和全面性。这种分配机制使得模型能够更好地处理边界物体和复杂场景,提高了预测性能。
总之,理解YOLOv5中的anchor编码(label assign)方式,关键在于掌握其匹配规则、位置判断和预测范围扩展的逻辑。通过代码分析、调试以及理论学习,可以深入理解这一过程,并在实践中优化模型性能。
2024-11-20 21:07
2024-11-20 21:07
2024-11-20 20:27
2024-11-20 20:02
2024-11-20 18:59